有朝随想

Share this post

有朝随想 - Issue #16

lostluu.substack.com

有朝随想 - Issue #16

找不着鹿
Dec 23, 2021
Share
Share this post

有朝随想 - Issue #16

lostluu.substack.com

卷首语

“The clock does not measure time; it produces it.”

上期邮件通讯发出之后,前所未有的在第一时间就收到了大量的回复。开始还有点惊讶,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长串的“out of office auto reply”,原来大家临近年底都休假了,上一封邮件主题刚好是「休息休息」,可以说大家的auto reply就是最好的回复了 :)

今年的Year Review我借用了nesslabs的模版,内容很丰富,不适用自己的部分删掉即可,在此分享给大家。

#时间

入冬之后的一些时间“刻度”似乎变得重要起来。

诸如“立冬”、“冬至”、“腊八”这样的节气变成了需要做点什么的日子,再往后还有24日圣诞平安夜,31日标志着这一年的重点,1月1日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的末日更容易,"文学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写道。资本主义通过钟表控制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直到我们内心已经深深认可并将时间视为一种可以花费或浪费的商品。

诚然,时钟和时间都不是资本主义创造的。科学和宗教将时间划分为相同的单位,给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工具“,这个工具让资本主义能够更轻松地把对身体与劳动的剥削和商品价值进行转换。

英国社会学家芭芭拉.亚当(Barbara Adam)认为,时钟时间(clock time)将时间与金钱联系起来。"她在《时间》一书中写道:"时间可以变得商品化,被压缩和控制。这些经济实践可以被全球化,并作为规范强加给全世界。"

——《时间的暴政》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开始念叨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抓紧时间”这个概念早已深深扎根在脑海里,在这个过程里逐渐忘记了时间、日期、星期,它们都是人造的概念。不论是哪一种时间概念,他们最初的作用是为了帮助人类制定规则。而久而久之,时间变成了规则制定者本身。

如果肚子饿了的时候考虑的不是“我感到饥饿”,而是“还没到午饭的时间呢”,那就是自己已经被时间“统治”的最好证据,一个人放弃遵从自己身而为人最本能的感受,而转向钟表发问:我现在该吃饭了吗?

没错,此刻我承认,我是被时间统治的人。

在2020年底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哀怨的说2020年是被疫情偷走的一年,然而2021年又是这样的一年,我在写自己的year review的时候很难相信马上就要进入2022年了。路透社去年做了一个专题《Why time feels so weird in 2020》,其中提到了一样的生活不停的重复会扭曲人对时间的感知,今年再看这个内容竟然仍不过时。

我脑中忍不住想起数年前流行过的那首《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 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 柴米油盐 半辈子 /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插曲

周末时候王力宏的「小型连续剧」占据了简中互联网的头条,几乎可以断定地说,只要你还会打开简中互联网,就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件事。抛开剧情本身,让「全民都在讨论/关注同一件事」的现象再次被突显了出来。

David Perell最近的写的《the never ending now》就这样描述了我们的现状:

从司机踩下油门的那一刻起,我看到我所有的朋友都在玩手机,每个人都划动着手指坠入社交媒体的信息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前面的人只消费过去24小时内创建的内容。

没有例外。

我也有屈服于这种冲动。有可能,你也是如此。

社交媒体推动我们永远都在「现在」。尽管在互联网上,我们只需点击一下,就能看到从柏拉图到托尔斯泰等最伟大的作家,但我们还是默认了新奇而不是永恒。 

我们被困在「现在」,看不见我们在历史上的位置,被吞没在当下,被互联网上每一股微不足道的风波推动,随之摇曳。

对于我自己来说,如何跳脱出只关心此刻的新闻、微博的热搜,避免被这些讯息占据过多的注意力和脑容量,是我过去一年尝试的事情,并在有意识的练习之下觉得自己调节的越来越得心应手,在新的一年里这仍然是我会在自己的实践中反复调试的事。

与此同时,整个事件最让我觉得窒息的是李靓蕾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因为这样令人唏嘘的原因走入失控的生活。

圆桌派李松蔚老师做客的那一期曾经提到过,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被pua,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向我们强调“不能让自己舒服”,要更优秀要走出舒适区,逐渐的「不适感」和「更好」画上了等号,我们也就这样相信了每一个让自己不舒服的人,相信他们是真的“为了你好”。

事已至此,不如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基本概念:

父权制的物质基础指的是,男性对女性劳动力的统治。这种统治通过防止女性接触经济中必要的生产资源,或者通过控制女性的性机能来维持。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第四章,父权制的定义

重复多读几遍基本定义,再看看现如今已经越来越明确的提倡女性回归家庭,从生产角色转移到生育角色的规劝,举着为人口增长做贡献的大旗,大旗之下牺牲的又是什么?

另附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

#推荐阅读

2021年pornhub的年度报告。

不论哪个国家,搜索最多的关键词都是「hentai」和「Japanese」,考虑到hentai也几乎都是出自日本的,可以说日本在全球色情影业占据了霸主地位。

一个很有趣的数据是在pornhub的观影者平均浏览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且这个时间较上一年有缩短的趋势。没想到连色情片都走上了短平快的不归路。

Longreads的2021年最佳故事,其中有不少我之前读过的非常棒的内容都已经收录其中,也因此更觉得这份清单质量靠谱。

之前有小伙伴邮件回复过我说对自己的英文阅读不自信,那对于想要尝试英文阅读但不自信的朋友们来说,读故事性强的内容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我随手翻几页来随便引用几段话——

“其实真正开始让我得到小块的自由的是书籍本身,如果没有书籍,我不可能体验到这些自由。我真的将书籍视为我的护身符,视为圣物。我觉得我是将它们视为某种可以护佑我的东西,它们能拯救我,使我远离那些让我感觉受到威胁的东西。我至今依旧是这样想的。这一点没有改变。变得富有,成名成家,都没有改变这一点。从一开始,每当我受到某方面的伤害,就会带上一本书跑到山里去(在我小的时候,想买一本书是非常困难的),这是我疗伤的方式。”

“在一个女人想厘清自己、开启人生的生活,男人真的可能是个阻碍”。

“问题是,只要它愿意,外部世界可以因为你的一切而轻视你。你还是做自己最好。除了彻底融入群体外,她们惧怕成为任何一种自己。但我们曾经有一种说法,“爱咋咋地”,这是布朗克斯版本的“棍棒和石头可以打断我的骨头,流言蜚语却不能伤我分毫”。所以你该怎么样就怎样嘛,也就是说,如果某种社会决心要看轻你,那就一定会让你边缘化,毫无存在感。我认为她们很怕被边缘化,理当如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河流的主流虽然雄伟、宽阔,但同时也是浅薄而迟缓的。更有能量的似乎是支流。因为有时候你会发现,正是那些最为私人的琐事最为深刻地将你与他人联系在一起。”

“我们总是在寻找解决办法,其实我们必须经历的却是一个你总也答不对题的人生。”

真的太好读了,这些有魅力的女作家们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的美妙。

#lastly

以上是我本周的「探索记录📝」。

*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可以直接回复本邮件与我展开任何相关讨论。如果喜欢这份通讯内容,也可以把这封newsletter转发/分享给你的朋友。

身处互联网时代,推荐大家更多的去使用「主动寻找&订阅」算是对被动接收算法推送的一点抵抗。

这是今年最后一封邮件通讯,2022再见👋

Share
Share this post

有朝随想 - Issue #16

lostluu.substack.com
Comments
Top
New
Community

No posts

Ready for more?

© 2023 找不着鹿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