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朝随想 - Issue #20
写在前面
你好呀👋
这是这份newsletter发出的第20次宇宙信号了。
在这份邮件通讯中,我常摇摆在是去写自己「沉淀下来的想法💡」,还是更多的向大家推荐我最近阅读到的好内容(真的太多了!)当中。
两种类型的推送确实收到了非常不同的回应:写长文的时候反馈褒贬不一,往往会到一部分订阅者邮件大段的回复,也同时收到一些退订通知。
写阅读推荐/我的信息源分享的时候则显得无功无过,既不会有订阅的朋友们发来大段大段的文字回复,也从来没有一次在这类内容发出后有人取消订阅。
因为觉得非常有趣,所以想把这个观察分享出来。
从阅读角度来说,也不妨跟我分享一下你订阅newsletter到底是想看到什么?
#身体
天气渐暖,这周的空气里明显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三月份我给自己计划的关键词是「动起来」,万物复苏,也是我的身体要舒展和复苏的时候啦☁️
对身体的损伤(健康债),就像资本市场的债务(或技术债)一样。
欠下的旧债还没来得及还,人们就又借了新债。在能够按期偿还利息的情况下,这种恶性循环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直到发生什么灰犀牛事件,利息也还不上,危机才会全面爆发。那时候可能无论怎么做,也无法挽回。
不以盈利为目的,只凭兴趣做事,实际上就是在一边还过去的债,一边积累资产。只是你的资产可能是健康、技术、知识这类暂时不能变现的财富,这类财富会让你更加反脆弱。
——via channel know thyself
How the Personal Computer Broke the Human Body
计算机作为人类大脑的外挂,给了我们更快的运算速度,更精确的计算,更大的记忆容量……但与此同时,它带给我们的身体的破坏也越来越不容忽视:眼睛的各种不适,越来越普遍的颈椎腰背酸痛劳损……
我们因为使用电子产品产生的肢体疼痛又滋养出了新的产业——可升降桌椅,电脑/手机/ipad支架,人体工程学鼠标,以及各种形式的康复拉伸课程,与此同时还有非常受欢迎的「办公桌瑜伽」「办公桌五分钟拉伸」,确保作为生产单位的个人可以在不离开工位——不影响生产力——的同时来缓解身体的不适感。
也许科技并未使生活更轻松,只是使生产更有效率?
The intelligence of bodies
人工智能演奏音乐的精确性远远超过人类,那么还需要人类去演奏音乐吗?
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能力只有在它第一次体现时是有趣的,换句话说机器再厉害也不会有人真正在乎。
我们人类需要看到人类在做这件事——我们需要看到球员接住了看起来不可能接住的球,我们也需要看到艺术家与自己的平庸作斗争。
人工智能也许可以做场上永远零失误的球员——但球赛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即使最好的球员也有可能失误——这些才是球赛真正迷人的地方。
#互联网的记忆
== 徐州丰县相关资讯存档合集 ==
科学上网的话可以查看更多内容备份
最近我在telegram上最喜欢看的频道「简中赛博坟场」,专门记录那些在中文互联网上曾经出现,但是「被消失」了的内容。
无需任何文字说明,这些被删除的内容顺着时间排列,自成故事。
*
如果说丰县的故事是底层女性所面对的困境,那么社会阶级更高的女性似乎也仍在类似的困境中难以突围,在家庭和事业的夹缝中寻找一条不存在的出路,研究显示在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女性如果把追求事业成功放在自己理想排序的第一位,那么恐怕保持单身是最优选择。
*
一场非常精彩且非常值得观看的结辩。
不可以不要等女人变成英雄之后,你才去意识到,原来她们是人。
可不可以不要等女人变成尸体之后,变成那个统计上的数据之后,你才去意识到,原来中国有X万的女婴,她们死了。
……
今天我可以站在这里说话,由于极大的运气,是我在出生的时候没有成为那三千万被堕胎堕掉的女婴之一。我在受教育的时候,在中国这样一个女性文盲占到70%的国家,我上到了一个好的大学,接收到了好的教育,我今天才有平等的资格站在这里跟你说话。
你以为我们是平等的吗?不,不是。我花光了所有的运气,才有幸站在你的面前。
#本周播客
衰老是岁月送给我们无法退回的礼物 —— 有朝一日
程猛:读书的料 —— 一席
关于农家子弟的成长叙事不只是一种个人叙事,更是一种社会叙事。这是一类人的生命印痕,远非教育二字所能涵盖,背后的城乡差异和教育承载的社会功能问题,牵动着国家和社会的敏感神经,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可以说,程猛的研究里所记录的“读书的料”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宏观社会结构在个体内心世界的投影。
Which is more powerful: reward or punishment —— No stupid questions
*
另,刚好收到了纽约客的最新一期,随信附上。
写在最后
月初我邮箱里的未读邮件突破了700封,本月集中“邮件消消乐”,顺利将未读邮件降至400以下;
我的坏习惯是越是来自喜欢的写作者的邮件通讯,越是会一直标记「未读」,抱着“这篇得找个时间仔细读”的心态,最终拖的越久……
读库老六在节目中提到,人类在物资缺乏的年代生活的太久了,以至于囤积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本能行为。当我们将自己的生活移至互联网之后仍然带着旧的行为习惯——不停的保存,条件收藏,马克……最终是读不完的待阅和吃灰的收藏夹;
大约也是因此,才有无数newsletter凸显了价值,newsletter的作者们将“筛选过”的内容呈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newsletter的作者被叫做curator/策展人再合适不过——让好的内容能够不断的被强调,给好的内容增加信用背书;
最后,如果你有非常喜欢的newsletter,不妨也推荐给我,让我们的newsletter能够“流动”起来😄
*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
如果喜欢这份通讯内容,也可以把这封newsletter转发/分享给你的朋友✌️。
身处平台互联网时代,推荐大家更多的去使用「主动寻找&订阅」算是对被动接收算法推送的一点抵抗。
周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