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朝随想 - Issue #23
必须坦白,最近我一直在相对负面的情绪里,每天打开微博就像是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虽然可以选择把盒子盖子盖上不看,但无法躲避“这些事确实已经发生了”的事实。
尽管知道无数种自我调节的方法,但此刻我并不打算self help。我觉得正是我这一腔怒火在不断的向我诉说,它在告诉我我真正value的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样子的,哪些东西对于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不能可有可无。
我珍视这份愤怒。
4月随着上海疫情爆发,也发生了许多让人觉得“根本不可能发生”的魔幻事件。我不像用任何宏大的、空洞的词汇,不想在看到每条新闻的时候随口而出“这就是路西法效应”“这就是平庸之恶”,这些概念信手拈来太容易,也太过轻巧,轻巧到让人觉得是对现在沉重现状的不尊重。
杭州4月30日开始实行核酸检测常态化,“常态化”意味着48小时要做一次核酸检测,我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自由”的紧迫感——在我写这封邮件的时候,我的自由差不多还剩5个小时。是的,可能在你收到这封邮件的时候,我已经出门排在核酸检测的队伍里了。
我相信每一个记录都是有意义的,记录开车在回家的路上在每一个转弯路口都能看到长长的人龙在排队核酸,记录自己在2022年突然开始在家里买了无数菜盆和种子,记录今年的菜价,记录每一次无法购买到止痛药的头疼欲裂,记录在自己的城市有病例爆发的第二天出门吃饭时整个餐馆像是被自己包场的景象。
宏大的叙事和深入的报道都变成404,仍可以不放弃微小的记录和个人的视角,每一个个人的记录都会变成一个小孔,无数个小孔凑在一起时就足矣窥视“那一年”和“那些年”都发生了什么,这时的人都经历了什么。
记忆是重要的,保存好我们的记忆。
*
关于记录,也非常推荐《读库2202》中《素锦的香港往事》,不仅内容读起来有趣有料,与此同时这篇文章在此刻的出现也再次向我们证明
推荐阅读
上海人疯了,给葱办了个摄影展
是一份档案,也是艺术。
当「社会时钟」在我身上瓦解
记得2020年初,许多人说目睹了全球死亡数字的飙升,突然开始思考疫情过后自己要去干什么,那些觉得可以“再等等”的愿望突然有了想要马上落实的冲动。
但是至今我们仍没能等到“疫情过去”的那个时刻。
随着精准防控的策略在万众瞩目中的一次失败,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选择“第一时间”全面封控,几乎每隔几日都能在新闻上看到「xx城市按下暂停键」,「xx城市暂时静止」之类的条目。
可是我们的人生可以暂停吗?在人生和社会的时钟里,我还能做些什么样的选择呢?
大陸新聞系教師自述:我們的新聞教育是如何淪陷的
以前的新闻系,我们的老师可以公然在课堂上讲:八九的时候,一个学新闻的学生带著摄影机去现场,闪光灯一闪,然后“啪”一颗子弹过来,就死了。他说是在大学里看著这个学生长大的,学生家庭情况很差,当年卷著一个凉席就来报到。这个老师说,有时他会反复想,当时是不是不应该让学生去现场拍那些新闻照片,虽然确实是在做新闻人要做的事情,但毕竟他们还是学生。
现在谁会讲这些,不可能的。
以前还听过一个老师讲的一门通选课,会讲到苏联,在我们耳朵里听到都是在讲中国。但是最近我在网上又听这个老师讲网课的时候,就变了,变成一定要落到一个点——我们不能重蹈苏联覆辙。以前是就事论事,但你可以听出自己的结论,现在就像政治课,对你是有引导的。
最近在听高华讲课的录音,一边觉得讲的真好,一边觉得:这些内容曾经竟然是可以公开在讲台上向这么多学生讲授的。
写在最后
如果喜欢这份通讯内容,也可以把这封newsletter转发/分享给你的朋友✌️。
身处平台互联网时代,推荐大家更多的去使用「主动寻找&订阅」算是对被动接收算法推送的一点抵抗。
周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