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动机- Issue #18
你好呀👋
春节将近,许多人笑称作为中国人能有中国新年,相当于每次新年我们都有差不多两个月的“试用期”,前面做的不怎么样也没关系,中国新年似乎是给我们一个“新年重启”的机会。
这封邮件想与你分享一些近期关于「新年目标」和「改变」的思考。
# 做不到的新年目标
在豆瓣上随手翻翻「2022年度目标」这个话题下面的目标清单,不难发现几乎都大同小异:多读书(或者设定好要读x本书),多运动(每周要运动x次,或者要完成一个马拉松),少上网,少熬夜,其余还有一些考证考研,和要去x个目的地旅游。
总是尝试想要改变,但总是没能做到自己的要求,又对那些「自律」的人充满了羡慕,想知道别人的方法,但是别人的方法又好像在自己身上不奏效。
不免让我想起每年年初都会在网上流行的那张图——
生活充满目标和期待着实是件好事,只是也许我们对生活的期待本身并不来自我们自己。
“我得好好学习“
“我得好好运动“
“我得瘦“
“我得结婚“
……
看到这一条微博说:
这世界或者身边的局部所有一切都会试图绑架你的头脑和心,告诉你“他们想要的答案”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因为“他们的提问”很多并非“你对自己的提问”。提问都错配了,那答案是什么,重要吗?
多数人忙碌于追寻“别人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耗尽心力,以为这就是自我所求的一切。
系统最狠辣的是两句话:
“得到了xxx yyy zzz,你就满足了”。
“你现在不满意不快乐,是你还没得到”。
#探究动机
我自己struggle最久的一件事是运动。
我讨厌运动。每天都有一万个不运动的理由:没时间,不想洗头,健身房的更衣室不喜欢,出门发现自己忘带运动衣了……可每年认认真真的把坚持运动写进年度计划里的人也是我。
我自己的探究路径是把所有的可能性写下来。
把运动/健身设定为我的目标,背后驱使我的都有什么——
这是一个令我向往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觉得有一种「我做的很棒,我很自律」的感觉,也会让别人觉得我很棒);
我希望健康:不生病/少生病,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肌肉力量;
我希望减重;
我希望有好的身材;
细究每一条背后,其实都能挖掘出一些我的「潜在愿望」。
比如“我希望有好身材”——是仅仅想要有好身材吗?还是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喜欢我?希望能够更多的得到别人的关注?是想要变得更自信吗?还是现在因为什么身材缺陷其实心里隐隐会觉得自卑?
只要鼓起勇气多去问问自己,就会发现可能自己的需求并不是「运动」。因为真实的需求不是运动,所以根本坚持不下来自己要运动的计划。
而「不坚持」正是我们在无意识中作出的选择。因为它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在我自己的答案里我最终选择的是“2 我希望健康”,健康是我的核心诉求,也是我真正value的事情。那健康一定需要健身来抵达吗?
似乎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我完全可以通过做一些其他自己更喜欢的事情,配合运动作为一部分。
是的,只玩自己喜欢的运动,虽然坚持起来没什么阻力,但确实无法拥有针对性肌肉训练那样极致的效果,我可能永远也得不到腹肌和直角肩。
但我可以不断提醒自己,运动完了神清气爽吗?运动完睡眠质量提高和工作精神状态更好我都感受到了吗?感受到了!好的!那有没有八块腹肌又何妨呢。
对探究自己内心的“真实动机”,陈海贤给出的一个扪心自问的步骤:
我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与目标相反的好处有哪些?
如果做不一样的行为,最担心别人怎么对待我们?
为什么阻碍改变的行为带来的好处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些好处,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很好的帮助我们审视我们的固有经验。
「固有经验」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它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和理解这个世界的系统,几乎毋庸置疑,每次遇到新鲜的事物,我们都会尝试用自己的固有经验去解读它。固有经验是工具,也是枷锁。
詹姆斯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讲述了关于学习他者的经验是件极不可靠的事。看似相近的事情其实背后存在着各种细微的差距,而正是这些细微的差距让我们在照搬别人经验的时候遗憾的发现,一样的方法在我们身上并不再能够复制他人的成功。
两个同样以「我要运动!」作为目标的人,也许一个是被心中深深的自卑驱使,也许一个是被尝试新鲜事的好奇心驱使。抱着完全不同的动机,也就无需在羡慕“为什么别人可以坚持”,与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也可以坚持!”,不如多问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也许人生的目的不是懂万物,而是从万物中看清自己。
#一个推荐
计划以后每期只推荐一样东西。因为只能推荐一个,所以一定是会认真筛选之后才推荐。
#lastly
【一则通知】
春节假期期间将停更一期。年后的周四再见
*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可以直接回复本邮件和我说点你想说的。
如果喜欢这份通讯内容,也可以把这封newsletter转发/分享给你的朋友。
身处平台互联网时代,推荐大家更多的去使用「主动寻找&订阅」算是对被动接收算法推送的一点抵抗。
顺祝新春佳节愉快🏮